2022/03/02

減排節能的妙法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減排節能的妙法

去年底,「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的分析帶來一大喜訊。該獨立組織發表報告指出,如果各國能實踐相應的減碳政策,本世紀將只會暖化2.7度,較聯合國早前預計全球溫度將會上升五度為少。

其實,這個好消息得來不易,有賴多方面的配合。隨着全球大力實行減排措施,以及再生能源價格不斷下滑,國際能源署(IEA)指2026年全球對風力、水力和太陽能等發電的需求會上升超過六成,比煤碳和核電更多:近年電動車銷情走勢凌厲,有研究公司資料顯示,去年全球電動車比2020年增加了八成至560萬輛。

至於香港,電動車登記總數也從2010年僅162輛,到2021年12月底大幅增至28,014輛,佔所有車輛總數的3%,可為緩和氣候變化出一分力。不過,應對全球暖化是持久戰,必須多參考不同地方的經驗。

如哥倫比亞第二大城市麥德林從2016年開始種植了35萬株樹木和灌木,成功製造了30個「綠色走廊」,令該市溫度下降超過三度,又改善空氣質素。香港過去10年在市區栽種的樹木超過40萬棵,但少見綠色走廊,或許當局可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分析及調整一下日後的栽種策略。

美國有科技公司研發低溫水泥,製造過程可把碳排放減少三分一,並把二氧化碳氣體固化在混凝土,同時將污染物鎖定在岩石中。該公司更大膽估計,如整個行業都使用此方案,可將每年的碳排降低15億噸(約為全球4%碳排放量),並節省三萬億升用水。香港也可以考慮引入,以減少碳排放的數量。

南韓則將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水上浮動太陽能板,預計可為六萬人提供電力。其實,這類型的浮動太陽能板也可在香港興建,香港有水塘和灌溉水塘共20多個,我們不妨動動腦筋盡快拓展。

各地的環保措施林林總總,當中不乏值得參考的元素,只要我們加以研究,並積極採用新科技減排,要實現2050年零排放的目標便更容易。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