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4

時尚健康的穿戴之道 - e-zone - IT Times

網上版請按此

時尚健康的穿戴之道

根據去年公布的調查,差不多每 8 名香港人便有 1 個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困擾,包括焦慮或抑鬱症狀。《香港精神健康調查》訪問了 5,000 多名年齡介乎 16 至 75 歲的市民,發現 13% 被訪者在過去 1 星期有情緒問題。

其實許多城市人也有類似問題。在英國,僅 2013 和 2014 年便有近三成半病例跟工作引致的焦慮和壓力有關,這影響工作效率甚至公司業績。服藥當然是方法,但亦有人嘗試「另類」辦法 —— 有些「穿戴式科技產品」(Wearable Technology 或 Fashion Electronics,泛指衣物或配件融合電腦及先進電子科技,為用戶提供服務)聲稱可以協助「訓練腦袋」,改善情況:太緊張時會使你鬆弛下來,疲倦時可以振奮人心。例如哈佛和史丹福大學的畢業生便製作了附在額頭側的黏貼,產品會傳遞低頻電波影響腦神經,改善穿戴者的情緒。

這些創新產品暫時遠不及運動手環手帶般普及:其中如 Fitbit 賣得火紅,營業額由 2014 年的近 7 億 5,000 萬美元,估計 2015 年全年升至達 18 億美元,增幅近一倍半。這些手帶一般可以觀測穿戴者的活動情況,如:熱量消耗、步行距離、睡眠時間及深層睡眠的時數等;不少更可量度基本健康指數,如:心跳、脈搏、血壓、情緒壓力,數據資料可儲存及上載到電腦。

參與研發的有 Google 和蘋果(Apple)等實力雄厚的科技企業,但也有很多不見經傳的初創公司 —— 根據財經雜誌《福布斯》(Forbes)引述市場調查,估計投資界於 2015 年為研發穿戴式裝置的初創公司投入了 10 億美元的資金。

同時,業界已經在發展具有更大醫療效用的裝置,例如可偵測腦部受損(如:腦震盪、腦退化跡象)的頭帶、監察血液中含氧量的黏貼式「紋身」、能夠量度健康指數、還有最近吃藥成效和份量的「數碼藥丸」、不用捱照胃鏡腸鏡之苦的「鏡頭藥丸」......有些產品剛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即將正式面世。另外一項由美國勞動力智庫組織 The Workforce Institute 舉辦的《The Wearables at Work》調查,網上訪問了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印度等逾 9,000 名成年人。結果顯示,內地被訪者對穿戴式新科技的接受程度甚高,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穿戴式裝置的中國受訪者高達 73%,是美國(13%)的 5 倍多,從中可見內地市場的潛力優厚。

隨着穿戴式裝置的設計更貼心地從用家出發、簡單方便兼價格大眾化,這些產品前途秀麗;同時它記錄和收集了大量數據,也有利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發展,以至智能城市的拓展。

希望年輕人跟筆者一樣,工作不忘健康之餘,也能從穿戴式科技中找到靈感,改善人類福祉,讓自己的無限創意得以發揮。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理學博士,太平紳士(JP),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 IT 創業者,也是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督導委員會主席,率先將地理資訊系統(GIS)科技引入香港,提倡利用科技推動環保、教育、醫療等事業,致力建設更美好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