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2

開放公共數據 智慧城市關鍵 – 資本壹週

開放公共數據   智慧城市關鍵 

最近我獲世界銀行邀請,代表香港出席了11月中旬在日本東京舉辦的智慧城市研討會。期間我展示了我城在智慧城市的思考和進度,聽取了各地的最新發展情況和心得,更跟來自10個成員國的專家,研討智慧城市「如何促進創新生態系統及公眾參與」。就這個話題,大家都一致認為開放公共空間數據是關鍵一步。

空間數據或稱地理資訊,即是把事物(如汽車、大厦或山巒),與地點和空間連繋起來的數據資料。許多歐美國家及新加坡早已投入建立空間數據的基建,更提供「應用編程介面」(APIs)促進公眾開發便民Apps,有利監察政府和智慧城市的推進。

洛杉磯市的網站GeoHub,就包含了市政府各部門提供的500多種實時空間數據。大眾除了可以看,更可透過APIs直接匯入程式,由此衍生了多種創新手機Apps。例如Street Wize,就能讓用戶查看修路工程情況,免卻塞車之苦。

香港又如何?我們有由26個政府部門聯合提供180多種空間數據、開放給大眾的「地理資訊地圖」(GeoInfo Map)。這電子地圖包含如文物徑、遠足徑等旅遊景點,又有電動車充電站、警署報案室、便利店等多種資訊。

還有城規會的「法定規劃綜合網站」,就向公眾提供包括最新刊憲的法定圖則、規劃許可申請及修訂圖則,申述或反對由城規會最新審議的法定圖則等。網站曾錄得一個月有1,600多萬點擊的佳績。

但香港還未有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數據基建。其實政府多個部門各有成熟的專屬地理資訊系統,只是少有互通,也沒有開放給大眾。雖然「資料一線通」網站(data.gov.hk)已開放了18種共6,000多項的數據集,但早前智慧城市公開諮詢時,業界不約而同指出,政府在開放數據和透明度有欠完善——上述網站內的數據下載格式,許多仍然是Excel、CSV或PDF,並非APIs。初創企業要大費周張才可應用資料編寫Apps;且資料更新緩慢,遑論實時互動了。

因此政府要改善開放數據的問題,才能驅動大眾創新小宇宙,成就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

 

 

鄧淑明博士
智慧城市聯盟督導委員會主席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