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17

如何為共享經濟給力 - Capital Weekly

如何為共享經濟給力

 

近來「共享經濟」因單車租賃的手機應用程式而在香港再成為熱話。共享經濟的定義眾多,不過一般人的共識是把閒置的資源,包括資金、房屋、汽車等物品與個人知識、技能、經驗,透過互聯網的社群平台與他人分享,從而獲得收入,例如短期住宿的Airbnb、由兼職司機接送的Uber,重點在「閒置資源」和「個人」,因此,以自行購備單車租賃的商業模式是否落入這個範疇成疑。

 

無論如何,共享經濟的發展已是勢不可擋,根據羅兵咸永道(PwC)的估計,共享經濟全球營收在2015年估計為1,165億港元,但到2025年會暴升22倍至26,028億港元,當中5個範疇最吃香,包括旅遊、汽車共享、金融、人力資源、音樂和視頻串流。

 

共享經濟其中一個優點是有助年輕人幫補生計——根據美國不同的調查,都顯示參與的人以高學歷的年輕人居多。

 

共享經濟代表新經濟模式,和舊有的或者傳統的有不少衝突,新聞也不時報道,在世界各地職業的士司機對共乘行業都作出抗議,甚至引發衝突。 在香港,不久之前Uber司機被檢控罪成,罰款一萬元及停牌一年。

 

不過,新舊經濟是否真的零和遊戲呢? Uber的確製造了更多賺錢機會,其中包括因車費較廉,選擇乘坐的人較多,使所有出租車從業員也受惠。

不過,當共享經濟在昂首向前的同時,也面對服務良莠不齊及信任問題。英國政府早前邀請一個共享經濟業務創辦人進行硏究,其中提到如何提升交易雙方信任的建議,包括:

 

一. 買保險:政府為保險業界和共享經濟公司提供指引;
二. 身份查核:開放政府現成的身份核實制度。

 

發展共享經濟既已是大勢所趨,香港應該急起直追,一方面我們可汲取外國經驗,另一方面也應提供更明確而較寬鬆的規管,不單讓這類企業更易生存、年輕人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也讓市民享受更多選擇之餘,同時為香港的經濟注入新動力。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創會會員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
鄧淑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