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0

GIS助改善出行難題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GIS助改善出行難題

香港的交通擠塞問題一直為人詬病。就以觀塘這舊區為例,該區居住人口近70萬,跨區工作人口20萬,本來經已路窄人多,加上周邊新市鎮急速發展,又有不少違例泊車,令該區道路不勝負荷,交通擠塞經常發生。

全球不少舊城市都經歷類似難題。東京的交通問題也同樣嚴重,為騰出更多道路使用空間,該地於多年前已採用地下多層智能停車場,配置快速升降機和旋轉移動台等運送汽車,並以智能自動系統尋找泊車位置和存取汽車,相比傳統停車場,同一空間可以增加以倍計的泊車位。

香港運輸署現正探索同類方案,並以深水埗、荃灣等地作為自動泊車系統先導項目的試點,惟業界認為這類停車場除了建造成本高、日後維修費不菲之外,如果建在地下,遍布的喉管、電纜和光纖等基建會成為主要障礙。

以上這些出行難題大多源於城市的規劃,如觀塘的交通擠塞問題,便呈現出舊規劃與新發展互相排斥的困局。該區周邊陸陸續續有新屋苑落成,如何改善舊有設施和環境以配合新發展?整個地區未來10年、20年的交通規劃能否照顧到?這些難題其實可以地理資訊系統(GIS)協助理解和分析。

GIS能把各式資訊,包括地上地下設施、行人車輛流量、新舊發展計劃、土地運用、人口特徵,以至空氣質素等數據以地理位置整合,化成圖像,令盤根錯節的問題和彼此的關連變得簡單易明,方便以全方位多角度尋找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GIS早已被視為城市數碼轉型的重要組件,而驅動力來自連繫人與地點的位置數據,所以未來要讓空間數據持續普及應用,全面開放數據是必然之舉。期望各界能夠進一步開放數據,並配合先進科技,讓數據發揮最大潛力,刺激社會創新,提升香港的城市管理效率,讓香港成為領先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