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探討香港創科之路(五之一)
本港的創科發展穩步上揚,甚至某些領域更領先國際。過去幾年,政府先後投放過千億元支持發展創科,已略見成效,不但造就了九間獨角獸企業,還逐漸形成一個多元、蓬勃的創科生態系統,足媲美很多較香港大的經濟體。
政府近年着力對整個初創生態圈提供支援,包括科技園、數碼港向旗下基金注資共5.5億元;政府也會在未來2年每年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47.5億元,以支持多個研發實驗室未來3年的工作。而近年本港初創的數字有明顯增長,創造不少就業機會。初創企業數目由2014年約1,070間,增至2020年約3,360間,就算在去年受到疫情影響,比2019年依然有5%以上的增幅,聘用員工逾萬,顯示科技創業生態日趨蓬勃,其中以金融科技表現最出色,香港產生的九間獨角獸(未上市但估值達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中,4間從事金融科技,包括TNG、Welab、Airwallex及BITmex。
成果獲國際認可
其實,香港推動創科發展也獲得國際認可,去年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公布與科技基礎建設有關的全世界排名,香港由第18位上升到第七位,與數碼競爭力有關的全球排名香港則由第11位上升到第五位。Mastercard與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共同發布「數碼智能指數」報告,顯示香港成為全球最先進數碼經濟體之一,分別於亞太區及全球排名第二及第三。
本港憑着雄厚的科研實力,屢次在不同的國際評核中脫穎而出,如全球創新科技界的年度盛事—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最高榮譽大獎」(Grand Prix of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 ofGeneva),在10年間(2010年至2019年)便有5年由香港囊括,成績驕人。而2021年的發明展中,更囊括136個獎項,數目為歷屆之冠。
此外,開放數據是推動創科的一大關鍵,政府近年積極開放數據。截至2020年年底,政府已在資料一線通網站提供4,250個數據集和約1,400個應用程式介面,當中政府部門開放的數據集超過4,000個。運輸署的「香港出行易」應用程式先後加入了九巴、輕鐵、龍運巴士和70條綠色小巴的實時到站數據。這些數據可啟迪民間創意,方便開發更多便民的應用程式,有助資訊科技發展。
近年來,政府也積極採用先進科技推動創科。如機電工程署致力以創新方案解決日常民生問題,最近便在「2021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拿下四金,包括「實時升降機預測保養系統」,為升降機的重要部件進行監察,並透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配以流動應用程式與承辦商共享;以及「智能自動梯實時監測系統」,透過光纖傳感及人工智能雲端分析技術,利用手機程式作實時監測,減少自動梯事故發生。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政府善用本地研發的科技來抗疫,例如可追蹤居家檢疫是否有效落實的電子手環,以及可反覆使用的口罩和傢俱抗疫塗層等。而去年二月初,政府多個部門連同智慧城市聯盟的lT專家義工團隊通力合作,建立了亞洲區首個雙語版(中英文)疫情資訊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把疫情相關的數據整合和公開,方便大眾了解形勢,推出不足三個月,瀏覽次數已突破1,000萬。
深港合作強化創科
隨着國家落實「十四五」規劃綱要,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出完善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科技創新極點。按此戰略規劃,香港政府正全力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並與深圳市組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相信能有效匯聚海內外人才和資源,進一步強化本港創科的實力。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