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8

地圖抗疫 興趣變大生意 - IT Pro

 

地圖抗疫  興趣變大生意

 

今天大家日常生活均會用上電子地圖訊息,原來香港從紙張地圖過渡至電子地圖,再發展成地理資訊系統(GIS),有一人居功至偉,她就是鄧淑明博士。她曾用GIS科技協助應對2003年沙士疫情及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令大眾對疫情有更清晰的掌握。鄧博士說:「除了民生消費,改善地理資訊可令多個行業受惠,包括能源、運輸、建築、農業、公用事業、政府管理等,直接令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

 

鄧淑明小檔案
香港土生土長培育的資訊科技界(ICT)企業家,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90年代創辦Esr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專門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IS)軟件和提供相關解決方案。除了GIS本業,鄧博士熱心參與多個政府及民間組織,包括有智慧城市聯盟、環護教育基金會、電子健康聯盟及亞洲電子健康信息網絡 (AeHIN)等,以推動創新科技,促進社會發展。

・自小熱愛地圖,矢志不渝
・鼓勵女性投身IT,互補長短
・抱冒險家精神,無懼挑戰
・培育GIS人才,扶植創科發展

 

鄧博士從小就愛上地圖,兒時常常到圖書館閱讀地圖,這嗜好最終成就了她一生的事業。她愛鑽研地圖,並經常以筆記本記錄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語言和文化。14歲那年,鄧博士第一次聽聞有電腦後,便決心要學習使用電腦,以代替人手彙集地圖資訊,她的第一台電腦都是由她自學組裝而成的。


初見GIS宏大商機

由於對地圖的狂熱喜愛,上大學時,她順理其章揀選地理系為主修課程,當時的地理系涵蓋範圍很廣,包括城市規劃、環境學甚至生物多樣性等。在大學二年級時,適逢有GIS客席教授到港大首度開班。GIS的英文全寫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中譯為「地理資訊系統」,它結合了地理學、地圖學和資訊科技,把數據資料與空間位置連結後,為機構和個人提供解決方案,從而提升生產力。

聽到GIS的概念,她即時萌生「GIS是世界的未來」的理念,從此以後,就和GIS結下不解之緣。當年香港大學首次開辦GIS課程,學額只得20個,當中至今從事GIS工作的就只有她一人。鄧博士在大學畢業後首份工作中便將GIS學以致用,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建了首張植被地圖。後來在香港大學攻讀哲學博士期間,她又與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共同建立了香港第一個GIS生態數據庫。

為何GIS有如此龐大吸引力?鄧博士解釋,GIS不是單純以地圖展示數據的工具,它的數據整理和分析功能,可有助透視事件背後的原因,尤其在這個數碼年代,數據跟生活息息相關,從教育、經濟、交通運輸、飲食健康以至疾病醫療等,所產生的數據數以海量計,如能運用GIS協助進行數據分析,便能更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

放棄教職決心創業

認定GIS未來發展後,鄧博士為把這門技術普及化,當時在港大任教的鄧博士便毅然拿出全部積蓄,投入創業,全力推動GIS在香港各行各業的應用。她創辦的Ersi中國(香港)有限公司至今快將25週年,一直用心以GIS軟件為客人提供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香港和澳門GIS技術和地圖解決方案之先驅。

鄧博士指當初放棄教書的高薪厚職,全因她有感以教學方式並不足以把GIS發揚光大,而當時政府和商界仍舊普遍使用手繪紙張地圖,遠遠落後美加等地。要推廣GIS,便要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製造就業機會,培訓GIS專才,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這個生態系統可以把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意思維匯聚在一起,進而開拓新經濟新市場,令香港發展成更具競爭力的城市,這正正是鄧博士的終身抱負。

不惜工本不怕吃閉門羹

當初鄧博士耗盡積蓄來創業,目的純粹為「引入創新技術,解決紙本地圖問題,並透過地理資訊進行分析,以提升香港競爭力」。當時GIS在港還未廣為人知,所以她投身創業的初期面對不少困難,除了親友反對、經費不足,還經常要吃閉門羹。鄧博士曾向一個客戶多次推銷GIS軟件。第一次見面,客戶說「現在用手畫地圖也很好」;第二次見面,客戶則說「你賣軟件,但我們沒有電腦硬碟」,她便二話不說,把裝了GIS軟件的電腦和硬碟放下,讓客戶免費試用;第三次見面,客戶又指員工不懂使用,她便逐一提供軟件訓練;到第四次見面,客戶只要求送贈相關的書籍,但仍未落實訂單。

鄧博士並未因此而放棄,仍然堅持不懈,最後終能打動客戶,在創業11個月後,迎來公司的第一張訂單,更跟客戶結成好友。鄧博士就是憑著這樣的勇氣和毅力,率先將GIS引入香港公私營機構,為亞洲的資訊及通訊科技界(ICT)人所共知。

地圖技術對抗疫情

由於她的努力逐漸得到客戶的認同,公司也漸入佳境,大部分政府部門也相繼採用GIS軟件,並建立了龐大的資料庫,協助解決各種營運問題。當中於2003年開發的「沙士電子地圖」,以及最近為香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義務開發的「互動地圖儀表板」,這兩項計劃在世界各地均廣受讚譽。2003年沙士在香港爆發,並擴散至全球。鄧博士和團隊不眠不休地創製全球首個沙士傳播地圖,令大眾對疫情有更清晰的掌握。這地圖獲得香港衛生署、美國疾病及防預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採用。

今次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初期,網絡出現不少真偽莫辨的流言。為摒除誤解,消除疑慮,2020年二月初,鄧博士和智慧城市聯盟的lT專家義工團隊與政府多個部門通力合作,把疫情相關的數據整合和公開,建立了疫情資訊互動地圖儀表板(Interactive Map Dashboard),方便大眾了解形勢,有穩定人心的作用,推出不足三個月,瀏覽次數已突破1,000萬。

物聯網拓大GIS前景

對於GIS未來,鄧博士認為隨著全球各種智能器具(手機、手環、家電)和感應器等可上網的裝置愈來愈多 — 估計去年可連接的物件已近180億件,今年底更會直迫200億 — 收集到的龐大數據需以地點連繫起來,以GIS軟件組成一個智能神經系統,才可發揮數據的價值。正如幾年前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球員和教練被困洞穴的救援中,GIS打通了戶內戶外、地面地底兩個世界,才可方便行動;今天也有企業在辦公室內善用GIS,連結公司上下,促進效率。

例如美國有石油巨企,在侯斯頓一個佔地385英畝(約八個維園大小)、可容納一萬多員工和訪客的建築群內,設置了25萬個感應器,每分鐘接收到的數據大概有40萬,企業於是透過GIS室內軟件整合四方八面的資訊,製成實時的數碼定位地圖。從應對突發事件(如偵測一氧化碳外洩)、資源運用(如臨時預約會議室),以至在分散的辦公大樓之間覓路和尋找同事 — 為保障私隱,同事要開啟「分享位置」,才會「現身」讓人找到 — GIS這個智能神經系統令人運籌帷握,為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

GIS促進GDP增長

她還舉出,在國家經濟發展層面上,沙地阿拉伯在開發新城市時,便以GIS為基礎,研究除了石油外,可以用哪些設施創造新商機,以吸引外資或遊客;同時,先進經濟體如加拿大,透過改善地理資訊令多個行業受惠,包括能源、運輸、建築、農業、公用事業、政府管理等,結果GDP增長多了1.1%;澳洲也有類似的經驗,估計對GDP效益達1.2%。

目前,不少地方都運用地理資訊來分析社會問題,驅動經濟發展,甚至促進諸如5G與無人駕駛等高科技應用。在聯合國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指「地理空間數據」不可或缺,而用作整合、分析和把數據圖像化的GIS更是關鍵。透過GIS這個開放的系統,對不同來源的資料數據,甚至近年流行的近地軌道衞星影像(Low Earth Orbit Satellite Image)都能兼收並蓄,再連結其他資訊分析,為決策帶來巨大協助。同時,更可以3D地圖建立「數碼分身」,模擬不同工程的運作,有助提升工作效率。

開放數據創造就業

有指新冠疫情促使世界進入「數碼轉型」時代,GIS已被視為城市數碼轉型的重要組件,而驅動力正是來自連繫人與地點的空間數據,所以未來要讓空間數據持續普及應用,全面開放數據便是必然之舉。鄧博士希望透過不同的媒介,向政府及各界提出進一步開放數據,以求發揮數據潛力,刺激社會創新,成就香港成為最先進的智慧城市。


總結:冒險精神不滅

現今科技瞬息萬變,如不能與時並進,便容易被人淘汰。鄧博士寄望新一代香港IT創業者吸取各方寳貴經驗,還要持續進修,不斷增進相關的學問,以追貼時代的步伐。她說:「年輕創業者應抱持冒險家的精神,無懼挑戰,勇於嘗試,力求創新,把信念化做成果,便能在IT行業發揮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