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以先進科技打造宜居易行城市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以先進科技打造宜居易行城市     

日前提到日本九州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運用計算流體動力學(CFD),為今屆東京奧運主場館評估通風狀況。

研究員模擬場館附近1.3平方公里的室外和半戶外空間的通風情況,並在地理資訊系統(GIS)平台,加入3D城市模型、地形和建築資訊模擬(BIM)等數據作氣流分析,再把結果顯示在地圖上,令人一目了然。新功能令原本要耗費數以百萬計的工作變得便宜,因此當局應該考慮多加運用來預視和偵測病毒傳播的風險,協助香港新冠疫情清零。對人煙稠密、熱島效應嚴重的香港來說,CFD結合GIS等新科技有更廣泛用途。

隨着全球暖化,香港的高溫經常打破紀錄,例如今年7月異常炎熱,平均氣溫較正常值高,加上汽車廢氣和戴着口罩,街上行人倍感悶熱難受,這在大廈林立的工廠區和舊區尤其明顯。2004年國際生物氣象學會(ISB)基於人體對熱度的感受和適應程度,提出「通用熱舒適度評價指數」(universal thermal climate index,簡稱UTCI),指出超過攝氏46度屬「極端熱度」,幸好香港較少達到這個溫度。不過,攝氏32至38度的「強烈熱度」,在夏天日間,尤其如海底隧道收費廣場的巴士站、地下停車場,或舊區密不透風的街頭,佇立一會已讓人汗流浹背,很多市民肯定不時面對這樣的「強烈熱度」。要打造宜居宜人的社區,提升「好行度」,推動香港成為「易行城市」(walkable city),我們可把CFD結合GIS等先進科技,分析氣流效應和風向,以及建築物、公園、地形,檢視是否達到UTCI人體舒適的指標,並透過傳感器收集空氣質素數據,測量出如一氧化碳、細懸浮粒子(PM2.5)等有害廢氣和物質,全面評估該區是否達到宜居的條件。

今天建築師、工程師和城巿規劃部門在設計建築物、籌劃新發展區或重建舊區時,無疑要面對更多挑戰,在緩減全球暖化的大前提下,減少熱島效應至關重要。因此,當局應在設計的起始階段,一早評估室外和半戶外環境,確保在設計中內置微氣候元素,把新鮮空氣引入城市,而非完工後才作補救。以先進科技促進香港的數碼轉型,從而切實改善生活環境,為市民和行人打造舒適的城市環境,才能體現真正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