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9

疫後復常何去何從 - 信報財經新聞, StartUpBeat

網上版請按此

疫後復常何去何從

2022年即將結束,回首年初新冠患者在醫院外瑟縮輪候的情景,恍如隔世。香港逐漸步上復常之路,惟經濟仍未重拾動力。在大家對前景感到迷惘之際,旁觀者的提醒也許別具參考價值。

西班牙IESE商學院10月底公布年度「全球城市運轉指數2022」(CIMI),涵蓋全球92個國家的185個城市的智慧城市表現。香港排名在過往幾年頗為穩定,2018年到2020年都在第10、11之間徘徊(2021年暫停一年)。可是,今年卻急跌到第26位,反映了香港經濟欠佳。

ICIM排名根據九個準則:從人力資本(發展、吸引和培養人才)、社會凝聚力(不同社群之間的和諧)、經濟(當前和預測GDP)、管治(政府管治質素)、環境(污染水平、水質和其他生態系統)、交通(出行和公共服務的便利性)、城市規劃(包括醫療衞生設施和服務、房屋政策),到國際概況(品牌和旅遊推廣)及科技(資訊技術智慧使用)。

IESE指出,今年排名的變動幾乎完全與經濟因素掛鈎。疫情嚴重影響各地經濟,成為個別城市排名變化的主要因素。例如愛爾蘭首府都柏林,於英國脫歐後成為最大得益者之一,其跨國公司就業人數在2020年創歷史新高。在強勁增長的預期下,排名由2020年的第33位躍升至今年的18位。

香港雖在全球排26位,但於亞洲仍屬第四,僅次於東京、新加坡、首爾。科技方面香港更是全球稱冠,這是建基於智能手機和上網的普及,而最弱的領域是「環境」,其次為「經濟」和「人力」。

環境管理方面,當局近年積極在污染監測、廢物管理、建築等多個範疇,應用創新科技提升服務水平以達致「智慧環境」。例如為完善和加快環境規劃和評估,環保署研究利用三維地理資訊系統(3D GIS),展示環評研究的結果,供工程項目相關人士作環評技術研究時參考或使用,並借助人工智能識別本地各種環境問題。因此,我寄望環境一項的評分稍後會有改善。

然而,經濟一環卻令人頭痛。近日看到新聞說新加坡和深圳加強合作,劍指東盟龐大巿場,令我不禁扼腕嘆息。我從2019年已多次提出要出口智慧城市服務到東盟,包括越南、印尼、泰國等地,因為近年東盟國家經濟增長雖強勁,城巿發展卻滯後,故此急欲追上,估計當中商機數以萬億元計。如何補救?下次再談。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