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增強經濟動能 從善用地理數據入手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增強經濟動能 從善用地理數據入手

如何帶領香港經濟重拾上升動力、鞏固並加強既有優勢,同時促進大灣區和國家的發展,相信是大家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共同期望。

早前有立法會議員提出以本港一系列先進的資訊平台,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一個聯防聯控、優勢互補的聯合應急機制,提高對天災及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在今日極端天氣頻生之下,格外切合時宜。受這份建議啟發,我有以下幾點建議給特區政府:

增空間智慧軟實力 拓東盟商機

1)發揮香港智慧城市的經驗:

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使用優越科技的經驗豐富,因此要成立跨地域的應急機制可借鑑本地一系列嶄新的成功方案,包括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發和管理,並連續多年支援40多個政策局和部門統籌應對天災的聯合運作平台(COP);在新冠疫情下大放異彩、發放的資訊令民心迅速回穩的互動地圖儀表板;以及推動地理空間數據共用、支援各種智慧城市應用的空間數據共享平台(CSDI)。

能在城市規劃和管理中善用這些卓越的基礎設施,正是香港一直在多個國際智慧城市排名中保持前列的原因。故此,在與大灣區城市籌建聯合應急資訊平台時,香港應充分發揮獨特優勢,主動擔任規劃和領導的角色。

此外,這些寶貴的智慧城市經驗和技術,我們除了可與內地分享,引領區內發展;同時,東盟這些天災不斷的國家肯定亦渴求COP和互動地圖儀表板,而CSDI以至其他金融科技產品可促進區內經濟發展,也必大有市場。新加坡、南韓、台灣和內地城市近年積極拓展東盟智慧城市商機,香港正值市況低迷,更不宜錯過機會,好為本地經濟注入強心針。

2)加強公務員地理空間智慧軟實力:

在2019年初,中央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內第五章〈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到要提升基礎設施促進區內合作,包括建設互通的「公共應用平台」(等同香港的COP)、「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台」(等同香港的互動地圖儀表板),以及「空間信息服務平台」(即香港的CSDI)等設施。以上3個資訊基建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以地理空間數據為核心。為甚麽?今天我們常說的城市韌性(city resilience),是建基於可量度的數據,以及對事故地點一致、準確而權威的資訊。例如COP不僅可展示山泥傾瀉所在地的信息,還會連結區內以至更大範圍的形勢變化,因為牽一髮可以動全身,這種相互的關聯性是提升城市韌性的關鍵。

從天災防治、樹木管理,到推動建設海綿城市以至淨零排放,要加強香港的城市韌性,地理空間數據是重要的元素。因為不同來源的數據集格式、內容各異,唯一共通數據是地理位置。因此,地理位置數據是連繫各種形形式式數據的萬能鑰匙,透過它便可拼湊出完整的圖畫,讓人分析和作出更佳更快的決策;同時,因為地理空間技能關乎決策,人工智能(AI)難以取代。因此,培養更多相關人才,加強香港在「空間智慧」(spatial intelligence)軟實力,鞏固現有的優勢是當務之急。

要致力提高公務員團隊對現有優勢的認知,尤其空間智慧和COP的使用,除透過地理空間實驗室(GeoLab)為各部門公務員團隊加強培訓,也應該為各部門建立自身的COP,以學習熟悉和充分掌握這項技能,日後方可領航大灣區城市將空間智慧充分發揮。

3)制定中長期地理空間策略:

由個人的手錶和手機、家居的門鎖和冷氣,到大廈和街道的傳感器,今天全球智能裝置有167億件,到2027年估計會暴增到近300億。這個大趨勢的結果,是產生了前所未見的龐大數據量。這些數據蘊含位置資訊,潛力可觀,發揮它既可締造商機,也能造福人類,這亦是地理智慧和地理資訊系統(GIS)愈加重要的原因。此外,無人駕駛必備的高精地圖(high definition map),估計未來15年是該行業的黃金發展期,因此全球對擅長地理資訊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

定空間策略 設地下海上數據庫

英國公認善於運用地理資訊,早於2018年,它已成立地理空間公署(Geospatial Commission)迎接這些全球機遇。今年便發布了《2030年英國空間地理策略》,提出連串人才培訓計劃,既為現有從業員提升專業水平,也針對大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博士培訓中心,包括將地理空間知識嵌入地理及數據科學的課程中。

香港可以怎樣部署?我認為有兩方面的工作:

一、專責團隊規劃中長期策略:成立專責團隊或官方組織,規劃未來10年的地理空間策略,並協調政府部門和公私營機構的地理空間倡議。目標是釋放位置數據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巨大潛力,並提高本地的全球地理空間專業知識水平。

二、設立地下和海上數據庫:為地下和海上資產建立詳實的數據庫,有利增加土地供應之餘,也能更有效地保護這些珍貴資源。

土木工程拓展署早在7年前已劃定全港48個可供發展的策略性岩洞區,涉及範圍達4,500公頃,面積超過半個香港島,但至今只有寸進。其中一個主要的發展障礙,是地底狀況不明,這包括不掌握基岩及土質狀況,未能確定淺層地底鋪設的地下公用事業設施及其分布等,令地下空間白白荒廢。同時,交椅洲人工島這類上千公頃的填海工程,對附近海洋生態的影響仍屬未知,難免令人擔心在發展過程中,航道、限制區、污泥坑或海岸公園等設施會衝擊該水域的捕魚活動。如何平衡發展、漁業與保育?

48個岩洞區 須掌握地況免荒廢

臨海城市新加坡有很好的示範。在2019年開始,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MPA)便開發集合陸地、海洋和沿海數據的資料庫,並建設了一個叫GeoSpace-Sea的虛擬分身(virtual twin),令數據能以2D和3D形式顯示,供當局實時監測沿海和海上活動,以及促進發展。GeoSpace-Sea的成功,有賴政府部門的協作,它的數據是包括水務署(PUB)和住屋發展局等11個部門滙聚的成果。

因此,本港要開拓地下空間或善用海洋資源,前提也是要建立一個包括全面的數據庫,或稱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其中部門協作也不可或缺。

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訪港時,對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包括「着力提高治理水平」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我認為上述建議正可促進本地社會、經濟發展,切中需要。

執筆之時,京津和東北一帶剛經歷暴雨和洪水的嚴重衝擊,損失慘重,不忍卒睹。看到曾經深受水災困擾的英國水浸預警,根據郵政編碼為全國各地發出未來5日的水浸預測,令人知所準備,讓我更深感善用地理資訊確實可為香港、大灣區以至國家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