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8

從天時地利人和 解南大嶼發展迷思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從天時地利人和 解南大嶼發展迷思

究竟要保育抑或發展?保育到甚麼程度才算合適?發展的目的是增加收入抑或純粹為市民和遊客提供多一個旅遊景點?

政府有關「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在5月底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公眾諮詢,探討如何善用長沙、石壁、水口及貝澳4個區域的天然和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成香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環保人士關心大興土木對林地和濕地、動植物的影響,以至污水排放可能污染天然河道等。而社會大眾重點,也許更着重投資回報有多少,旅遊收益有多少的問題。

我認為要審視這個保育項目,有以下3個基本原則:

一、地利--如何發揮地區的獨特性,以吸引遊客到訪?

政府的建議,例如引入登山吊椅、索道、繩索歷奇等設施,以及滑水及風帆等水上活動,構思不錯,卻欠缺創意和獨特性,其他地方早已有類似設施或度假區,要吸引本地旅客還可,要令海外旅客特意前來則未必可行。

大嶼山一帶有甚麼獨特?我第一時間想到中華白海豚。

牠獨特的粉紅色外表和友善的特性令人喜愛,但目前生存受到包括棲息地減少、魚類消耗、繁忙的海上交通等威脅。根據漁護署去年底發表2022-23年度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在大嶼山西南、西、西北及東北四個調查區域,中華白海豚數量由2017年的47隻,到2022年減至只有34隻。

地理資訊系統 發掘生態寶藏

可與中華白海豚海上暢泳嬉戲的獨特生態景觀相比,是澳洲菲利普島(Phillip Island)自然公園。這距離墨爾本1.5個小時車程、面積有101平方公里的旅遊熱點,每年吸引數以百萬遊客遠道而來,是當地的小企鵝。每到黃昏,牠們會從海上登陸列隊回巢,非常可愛。所以即使入場費不菲、自然公園內不准拍照和錄影以免嚇到小企鵝,更要冒着風寒,遊客仍甘之如飴。

而我們除了中華白海豚外,還有甚麼獨特旅遊資源可供利用?得悉港大與漁農署合制一套有系統的生態資料庫生物多樣性地理信息系統(BGIS),以地理資訊系統(GIS)儲存香港生物多樣性的基綫資料,數據庫完成後會公開與市民瀏覽,令我深感興奮。該數據庫更方便我們了解南大嶼這生態寶藏,希望有關方面可從中找到更多靈感,促進保育旅遊的商機。

此外,運用GIS除有助發掘旅遊資源外,他日園區營運亦應多加使用,例如防治蚊蟲鼠患、野草蔓延等,這也是菲利普島的經驗。當地所有關鍵監測程式都會把資訊轉換成空間數據,並以GIS加強對園區管理。

二、天時:投資與收益如何平衡?

在香港面對財赤和多項大型基建上馬之際,公帑是否用得其所更惹關注。去年有本地發展商放棄大嶼山長沙住宅地投標,原因之一是位置偏遠,不易聘請建築工人,加重成本。

南大嶼人迹罕至,主因正是交通不便。現時東涌道是唯一貫通南北大嶼的車輛通道,一旦道路發生交通事故,可嚴重影響南大嶼對外的陸路交通。因此土木工程拓展署建議建造「兩隧一橋」改善南北大嶼道路網,包括在東大嶼興建行車隧道將梅窩連接愉景灣或小蠔灣,並在西大嶼興建行車隧道連接石壁和大澳,或以高架行車天橋取代現時連接石壁與大澳的羌山道。

這些基礎設施建築成本高昂,投資南大嶼的經濟效益因此成疑。今天經濟欠佳,早前社會有聲音要求政府暫緩交椅洲人工島填海項目,政府仍可增加土地長遠供應為由而拒絕,在飽受高樓價之苦的港人來說言之成理。然而,以旅遊消閒為主題的南大嶼,若每日旅客由現時2,700人增至最多6,000人次,旅遊收益有多少?這難免令市民對項目的成本效益感到疑慮。

再以上述菲利普島為例。根據澳洲旅遊研究局2022年數據,當地在疫後的2022年仍能吸引210萬遊客,雖比疫前的2019年下跌24%,但消費比之前上升36%達7.5億澳元(約39億港元);同時,整個旅遊區融合精品住宿、餐飲消閒、直升機觀光等多項元素,僱用人數達5,900人,證明這是結合保育與旅遊可持續模式的成功案例。

用互動故事地圖 助爭取民意

在目前經濟環境下,若政府能列出要發展項目的優先次序,分段進行,並以最獨特、投資效益最大和最受歡迎的項目先行,相信市民較易接受。

如何做到?當局可以透過GIS以圖像化方式,把規劃的平面圖轉化成三維(3D)地圖,將重點,包括景觀、設施、交通與成本效益等資訊立體呈現。同時,對比發展前後的景觀變化,像說故事般對照不同方案。這一如剛推出的網站〈南嶼角落:二澳到芝麻灣的文化地圖〉使用互動的StoryMap(故事地圖),在輕鬆又生活化的畫面下,把當地天然資源及歷史文化展現出來,增加公眾的了解和保育意識之餘,也協助大家想像未來情況,以便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

三、人和:如何獲得市民的支持?

雖然有議員指南大嶼發展計劃在過去20年已多次討論,惟坊間到底對發展內容有多少認識?另外,有環保團體曾表示,不反對本港推動生態旅遊,但前提是要做好保護環境工作。我認為當局欠缺的不是優質的規劃,而是往往因溝通不善而未能爭取到環保團體和市民的廣泛支持。

現屆政府經常強調績效指標(KPI),平心而論,這個南大嶼發展計劃也應設立KPI,包括分段落實時間表,以至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時,為了吸引市民關注,應設立以互動地圖為本的績效指標儀表板(KPI dashboard),以圖像化的形式顯示,一目了然,便利社會監察哪個達標、哪個仍需努力,並有專人負責跟進和定時更新數據。

透過運用先進科技如GIS,既方便社會大眾了解政府的規劃要點,也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從而加強對項目的投入感,結果當局不單可掌握民意,較易贏得廣泛支持,實在一舉多得。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