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應用AI的初心
繼ChatGPT後,近年來多種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軟件陸續面世,更被廣泛應用在學術層面。有學者提出要設立AI應用的限制,如應否容許以AI寫作論文,若容許,所佔比例為若干等。
旗下有《科學》等期刊、具140多年歷史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早前便雲集來自不同學科和國家的4000名研究人員,討論學術出版中AI的角色,有估計ChatGPT等工具會獲准用於1%至5%的內容。僅12%論文可通過審核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則要求作者申報哪些部分有AI輔助,並需確保內容真確。
因為毋須如學術論文般申報AI所佔的內容比例,在創作界,包括文章寫作、美術設計和作曲等,已見到不少疑似的AI出品。
對此,很多人都希望分辨出AI與非AI作品。網上不少文章以此為題,有些批評AI撰寫的文章沉悶重複,或者故意嘩眾取寵;又有指句子或用詞奇怪。也有人試圖用AI偵測器來判斷,但效果參差,即使OpenAI出品的AI Classifier,準確度也不過三成。 同時,有指如果懂得運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按所需去指導AI,便可打造成獨一無二的作品。例如,先要求使用《哈利波特》系列作者羅琳(J.K. Rowling)的風格寫出第一稿,然後要求某些段落加上驚慄效果、浪漫成份或者神秘色彩。一如導演般指導演員,度身訂造改變文風,就能令作品成為如同真人創造的佳作。
目前,我們運用AI還處於初階,但假以時日,技巧會日趨成熟;最近就有學者指AI有可自行決策的潛力,不禁令人憂慮它會把人類引領到什麼境地,期間帶來的劃時代改變也禍福難料。因此,當大家追捧AI的同時,勿忘秉持批判式思維,也須以多角度思考問題,找回應用科技的初心,以迎對不一樣的未來。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