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智慧社會(九):應用 AI 無忘批判思維 - Unwire. pro

上版請按此

智慧社會(九):應用 AI 無忘批判思維
 
ChatGPT 的出現對學術以至創作界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不少學術刊物提出,應否容許以 AI 寫作論文,即使容許,所佔比例又應若干?

旗下有《科學》等期刊、具 140 多年歷史的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早前雲集來自不同學科和國家的 4000 名研究人員,討論學術出版中 AI 的角色,有估計 ChatGPT 等工具會獲准用於 1% 至 5% 的內容,僅 12% 論文可通過審核的《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則要求作者申報哪些部分有 AI 輔助,並需確保內容真確。

至於創作界,包括文章寫作、美術設計和作曲等,因為毋須如學術論文般申報 AI 所佔的內容比例,已見到不少疑似的 AI 出品,很多人都希望分辨出 AI 與非 AI 作品。最近,網上便有文章以此為題,有指 AI 文章沉悶重複,又故意嘩眾取寵,部分句子或用詞奇怪。有人試圖用 AI 偵測器來判斷,但效果參差,即使 OpenAI 出品的 AI Classifier,準確度也不過三成。

但有人相信,如果懂得運用「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按所需去指導 AI,便可打造成獨一無二的作品。一如導演般指導演員,度身訂造改變文風,就能令出品成為恍似真人創造的佳作。

事實上,我們運用 AI 還處於初階,假以時日,技巧日趨成熟,勢必迎來劃時代的轉變。近年在學界備受矚目、系列著作被譯成 65 種語言、全球銷售量逾 4500 萬本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早前在社交媒體便談到,AI 可自行決策的潛力,令人不得不憂慮它會把人類引領到什麼境地,這論調聽來負面,卻有警世作用一面。

當全球都熱烈擁抱嶄新科技時,我們也必須以多角度思考問題,時刻謹記秉持批判式思維,社會才得以可持續發展。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