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版請按此

為教學開闢創新路徑的EdTech
在人工智能(AI)平均回應問題的時間少於1秒,正全面蠶食傳統搜尋引擎使用量。據網上數據顯示,全球AI工具使用量持續攀升,今年5月的網絡流量已突破107.5億次,平均每次使用8分52秒。目前,全球每分鐘的AI查詢量已超越100萬次。
不過,AI的廣泛應用卻在教學上存有隱憂,不少學童在尋求知識的過程中傾向依賴AI提供答案,引致部分學生逐漸失去學習原動力和耐性,影響學習進度和整體求學生涯。故此,各國教育部對於中小學生在課堂上應用AI,都已逐步制定相關指引和規管措施,以預防學生濫用、忽略學習及思考過程,甚至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偏見和極端思維。
香港教育局也發出相關指引,強調運用AI協助教學時,教師須扮演引導和把關角色,包括審核AI內容的準確性,避免學生接觸錯誤或帶有偏見的資料;同時要讓學生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只是輔助學習工具之一,學生亦有責任為GenAI產生的相關內容做事實查核(fact-check)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23年公布的《生成式AI在教育與研究中的應用指南》中,建議各國應制定教育框架,確保AI工具的安全性和公平性,以響應其「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終身學習機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筆者對此最為認同。
電子學習和教育科技(EdTech)已成為全球教育新方向,而AI能為學童提供個人化的學習輔助,可輕易實踐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局近年積極推動電子學習,早前就宣布由優質教育基金撥款5億港元推行「電子學習配套計劃」,為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及特殊教育學生提供22項創新電子學習方案,當中18項便融合AI技術。
教育的宗旨在於啓發學生潛力,相信嶄新的EdTech方案能讓老師和學生發揮創意,開闢創新學習路徑,為學習增添更多趣味和意義。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及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