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7

【城市綠化.來稿】沒有相關人才培育,談什麼樹木保育? - 香港01

網上版請按此

【城市綠化.來稿】沒有相關人才培育,談什麼樹木保育?

 

雖然香港四成地方是郊野公園,但根據中文大學早前的研究,我們的人均市區綠化面積其實僅為2平方米,遠遠不如新加坡的10平方米,以及東京的7平方米。

 

樹木為我們遮蔭降溫——不少硏究顯示,建築物密度高的地方,綠化的降溫效果最突出,溫度可減少達二三度。不過,在香港市區,樹木往往僅有立錐之地,根基難以紮實,颱風之後不免滿目瘡痍。去年申訴專員公布調查報告,對政府的樹木管理提出不少中肯的評論,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法規和人才培育方面。

 

報告指樹藝人員入職並無特定資歷要求,這些前線巡查人員負責找出有問題或有倒塌危險的樹木,並且擔任日常護養的工作,不過政府對他們的要求非常基本,而訓練課程也只是兩天,難怪本地樹木管理不時引人詬病——例如有樹藝師指出,有些樹木如能適時和有計劃地修剪,可以避免最終斬樹的結果。

 

新加坡和日本早已建立樹木管理的人才培訓系統。新加坡於2007年成立了培訓機構,為園境從業員提供園藝及樹藝專業訓練;同時園境業每個工種都制訂了行業標準,並為每個技能水平設定技能晉升階梯;日本更早於2000年代初,已根據國際樹藝標準為樹木工人及樹藝師制訂地方標準及資歷制度,並在不同層面提供培訓課程。

 

申訴專員也提到有需要為樹木管理立法,包括就栽種、修剪及移除樹木訂立標準。新加坡早於1975年通過了《公園及樹木法令》(Parks and Trees Act) ,東京都政府也在2006年制訂《東京綠化計劃書》(Green Tokyo Plan),為樹木的管理策略奠定法律基礎,並清楚界定各方責任,確保政府和私人用地上的樹木均得到妥善的管理。

新科技也大派用場,例如新加坡於兩年前推出的手機程式,透過地理資訊系統(GIS),前線人員在巡查時就可方便地提取資訊和實時更新資科;而3D及數學模型用作估量強風下樹木所受的衝擊,並評估哪些枝幹需要修剪以緩減天災可能的破壞。在香港,環護教育基金會(CE3)也透過網上互動的學習平台,推出一個名為「樹e護計劃」(TAP),希望鼓勵年輕人透過樹木考察,去認識及關注四周樹木。

 

內地近年也開始運用新科技進行樹木尤其古樹管理工作。今年淅江省林業廳便引進了一套古樹名木資訊管理系統,為每一棵古樹名木配備一個「電子戶口」,可在電腦上點擊某一個鄉鎮,該區域內的古樹名木在地圖上就會以樹形小圖呈現,之後可再進去看到每株樹所在的經緯度、樹種、樹齡、種植土壤類型、養護單位、生長狀態等細節,並配有照片。而且從市、縣一直到鎮、村,農林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和基層護林員等,能根據這電子地圖準確找到所護養的樹木,方便對古樹保護和管理。

 

今年初,發展局新成立的城市林務諮詢小組,以推動城市更全面的綠化為目標。我希望政府能在城市發展需要、環境保護和優質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之餘,同時仿效近鄰的成功經驗,積極而有系統地培育人才,輔以資訊科技,為我們締造一個綠色的智慧城市。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