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7

正視本港精神健康問題 - 思考香港

網上版請按此

正視本港精神健康問題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多時,全球出現了驚人的感染及死亡個案數字,疫情同時衍生各種精神健康問題,有專家認為,其傷害性比傳染病更加可怕。

 

疫情期間,不少香港人為撲口罩而慌張,又為糧食供應中斷而憂心,還害怕失業而日夜焦慮,這連串事件嚴重打擊市民情緒,令焦慮症、憂鬱症等情緒病個案大幅增加。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於今年2至7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進行調查,訪問逾一萬名香港市民,發現有中度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者達41%,而出現中度至嚴重抑鬱症狀者更高達74%,顯示大部份市民情緒深受困擾,所以各界必須密切注視,否則只會導致更嚴重的後遺症。

 

事實上,疫情令全球經濟衰退,失業率飊升。本港最新失業率達6.2%,創15年新高,有超過四成年青人預計自己會在未來三至六個月內被裁走。更令人擔心是,失業率高企一直是自殺率上升的催化劑,美國較早前有數據指出,失業率每上升1%,自殺率便增加4.1%。2003年沙士疫情肆虐,本港失業率曾一度攀升至8.6%,當年的自殺率同時創下17年歷史高位,高達18.8%。今次疫情反反覆覆超過半年,情況恐怕會超越沙士,故此,社區應盡快加強情緒支緩,以防止自殺潮重現。

 

在這關鍵時期,使用創新科技可有助緩解情緒波動。香港大學就有多名學生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可透過人的眼睛及眼球移動軌跡,以分析面部表情、社交情感甚至睡眠質素等,從而掌握用戶的情緒狀態及變化,並貼心地向用戶提供合適的解決方案,如教授呼吸練習和冥想訓練,以幫助緩和負面情緒。市民如遇上精神困擾,也可先利用遙距心理輔導服務,或熱線、通訊軟件或應用程式等資訊工具,與臨牀心理學家傾談,尋找合適的治療方案。

 

我深信疫情總會過去,只要大家保持正向思維,維持身心健康,負面情緒就能舒緩。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