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0

智慧城市指數落後 ICT助建創科之城 - 星島日報

 智慧城市指數落後 ICT助建創科之城

 

繼特首林鄭月娥在其首份《施政報告》當中,強調創科的重要性,除撥款億元推動香港成為智慧城市,又計畫實行「數碼個人身分」、「多功能智慧燈柱」試驗等計畫。政府上周續公布《香港智慧城巿藍圖》,勾畫未來5年的發展計畫,並列舉在「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和「智慧經濟」6個範疇下,將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香港智慧城巿藍圖」的目標,是將香港構建成為世界領先智慧城市,利用創新及科技提升城巿管理成效,改善巿民生活,增強香港的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然而,讓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中心」的目標,卻要待2027年至2030年方可落實,未免遙遠。

 

缺乏開放數據難落實智慧城市

 

ICT技術發展一日千里,試想像一下智能手機、擴增實景、社交媒體、雲運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區塊鏈技術等等,在這10年間取得了多大的躍進。偏香港在推動智慧城市方面,卻要待數年後才能初見實績,難怪較早前由瑞典公司EasyPark進行的《2017智慧城市指數》顯示,香港位列68,排名低於新加坡、台北、東京、大阪、首爾等亞洲城市。

 

智慧城市聯盟創辦人及督導委員會主席鄧淑明博士認為,香港排名落後的主因,在於數個指標表現差強人意,尤其在流動性和交通方面。

 

「香港的基建並不差,然而在流動性和交通指標得分甚低,歸根究柢是缺乏開放數據(open data)。即使市場上有相關的流動應用程式,然而私營機構如停車場或巴士公司拒絕提供開放數據,市民便無法在最具效率的情況下,取得實時路面資訊,或檢視就近哪個停車場有空置車位。」

 

鄧博士舉例,就《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指出,政府將因應2018年完成的可行性研究,制定計畫安裝車內感應器讓駕駛者接收實時交通資訊,以及通過車內感應器以遙距方式繳交隧道費,而毋須設置收費亭,並計畫於2020年,在所有主要幹綫安裝約1200個交通探測器,提供實時交通資訊。

 

第三方技術助追落後

 

「人臉辨識技術都已經那樣先進,車牌號碼不過是文字與數字組合,掃描車牌號碼的技術固然是有的,美國早已採用,自動收費全憑車牌號碼,不必費周章另外設置感應器。至於實時交通資訊,英國、荷蘭甚至中國大陸都在一定程度上採用TomTom Maps的服務,根本不必自行部署感應器,已經有成熟的現成交通管理分析和智能城市方案可用。」

 

的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在醫療、交通、電子支付各方面的措施,均在追趕其他城市的步伐。不過,商業機構如數碼通及愛立信在港首設亞洲區試點,推展5G第五代流動網絡,提供高速、高容量、低延遲通訊服務,證明本港仍有一定競爭優勢,若真箇能以數碼方式,開放更多公私營機構的數據,並且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更改不合時宜而窒礙創科發展的條文,那麼香港或能在未來10年間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