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提振疫後經濟 3方面助青年就業 - 香港經濟日報

網上版請按此

提振疫後經濟 3方面助青年就業

 

政府即將於10月公布最新的施政報告,提振經濟當然是重點,我認為更重要是關顧青少年的失業問題。

 

猶記得17年前受「沙士」疫情影響,香港整體失業率攀升至8.5%,比較之下,今年同期錄得的6.2%雖然較為緩和,但兩次疫情下,青少年(15-24歲)不約而同都是最受打擊的一群。當年15-19歲群組失業率高見33%,今天的數字似乎沒有2003年般驚嚇,但15-19歲和20-24歲失業率是整體數字的兩、三倍(分別為18.8%和14.3%),為所有年齡組別之冠。

 

值得注意的是,15-19歲群組中,女生失業驟增,由去年同期的8.2%,以及今年第一季的9.3%,到第二季急升至18.1%,升幅達一倍,遠超同齡男生和其他年齡組別,情況堪憂。

 

青少年失業 加重政府負擔

 

歐洲一項由1980至2005年進行的研究指出,青少年在經濟危機發生後至少五年內都深受影響,其中以第二及第三年最為嚴重。即使大學畢業生也不能倖免,他們的收入在之後十年也會較低,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更差。眼前例子有日本,由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經濟衰退,令不少僱主把聘用形式由長工變成臨時或散工;美國、加拿大和南韓的研究也發現,比起較年長的一群,年輕人往往首先被裁,又同時需花更長時間尋找穩定的工作。

 

失業容易令人意志消沉。上世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Harvery Brenner教授曾指出,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自殺率可能會上升達4%。在2003年,香港失業率高企,當年每10萬人便有18.8人自殺,是回歸二十多年來的最高紀錄。今天疫情之下,自殺率暫時未見異動,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英國「志願組織行政總裁協會」(ACEVO)的報告指出,年輕人失業為政府帶來的財政負擔可高達280億英鎊(約2,790億港元),這包括現今及未來的種種支援。

 

香港政府雖然早已推出協助15-24歲青少年的就業支援,包括1999年開始的「展翅計劃」和2002年的「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今年9月又試行優化措施,包括為僱主和僱員提高津貼金額等。不過,我認為改善青少年失業問題,要從多方面着手,也是今年施政報告應該特別着墨的地方,包括:

 

出重手救初創 避免人財兩失

 

一)為初創企業提供五年免息貸款,以拯救本地初創和挽救剛形成的生態圈。

 

青年是初創的生力軍,而初創也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過去幾年,香港的初創生態圈在政府努力下已經成形。自創新及科技局成立的五年以來,政府在創科投入了超過1,000億港元,這已看到成效:根據投資推廣署的數字,2019年在香港的初創有三千多間,較2018年上升21%;聘用員工超過1.2萬,較2018年上升近三成。

 

可是,今年的疫情有機會令政府前功盡廢。創業機構「青年創業軍」聯同「亞洲創業家協會」2月的調查已發現,幾乎所有初創都對香港營商環境不感樂觀,近四成受訪初創已裁員,兩成更有意撤離。連旅遊預訂平台、也是獨角獸(unicorn,估值達10億美元並成立不足10年的初創)的KLOOK,亦傳聞在第二季已裁減兩成員工或放無薪假,估計有100至200人受影響。

 

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估計,香港是亞太區內最遲復甦的地方之一,原因是外圍環境持續欠佳。如果政府再不出重手,恐怕初創人財兩失——人才和投入資金也不保。

 

二)將智慧城市產業化,把軟硬件和顧問服務出口到外地,尤其關係密切的東盟國家。

 

出口智慧城市 謀求優質機會

 

智慧城市的商機龐大,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和Frost & Sullivan分別預測到2025年,智慧城市的全球價值為1.4萬億到1.56萬億美元不等。

 

作為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的東盟國家,如泰國、越南都急需發展智慧城市,因當地供水設施、垃圾收集處理、街道照明、交通系統、教育、醫療保健、街道規劃等基建早已跟不上騰飛的經濟發展。

 

而香港在智慧城市的表現一向廣受國際認同。西班牙IESE商學院7月公布的「全球城市運轉指數2020」(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香港的智慧城市表現不單持續進步,在全球174個城市排第10位、亞太區第3,而且「科技」一項更全球稱冠(包括寬頻覆蓋、網速、個人手機和電腦使用、網上理財等)。而在「國際連繫」(旅客、國際會議、酒店和餐飲數目等)和「人力資源」(人均教育開支、本地大學的外國學生數量、全球排500位以內大學數目)方面,香港均高踞亞太區前列。

 

加拿大智庫菲沙研究所在9月公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0年度報告》,再次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瑞士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2020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全球63個經濟體中排第五,亞太區第二位;顧問公司戴德梁行以2020年初至8月底亞太區數據中心交投量看,香港是區內最具吸引力選址第四位。種種殊榮可見,香港在出口智慧城市服務上有顯著優勢,政府要把握大好商機,為本地人才尤其年輕人謀求優質的就業機會。

 

培訓編程人才 納入常規課程

 

三)把編寫電腦程式(coding)加入中小學常規課程。

 

被譽為「創科王國」(Innovation Nation)的以色列,其政府早於上世紀90年代已改革教育,把編程一如語文和數學般列入學校常規課程;並為中小學制定官方要求,以此釐定教課書、課程大綱;同時以此作為訓練專業教師的藍本,為該國往後的創科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現今世界多國已把編程加入中小學常規課程,計有英國、愛沙尼亞、意大利、芬蘭、法國、西班牙、南韓等,香港也應及早追上,加緊這方面的培訓,為香港人才庫注入動力。

 

疫下人心渙散 用科技聚民心

 

今年西班牙IESE商學院的智慧城市排名中,「社會凝聚力」(social cohesion)是香港最弱一環(第111位)。

 

自去年社會運動到今年的疫情,人心渙散,如何團結市民令香港重新振作起來非常關鍵。今年初新冠肺炎開始在香港散播,謠言四起。政府立即運用「互動地圖儀表板」羅列重要疫情資訊,提升資訊透明度;現在也可用它列出「保就業」計劃受惠公司和僱員人數、開設臨時就業職位數目、各個就業計劃成效等,令市民明確見到政府的施政狀況,也有利督促施政。

 

亞洲開發銀行(ADB)今年8月有關亞太區青年失業的報告提到,種種扶持政策必須秉持三大原則:針對弱勢一群,包括年輕女生;在制定政策時需吸納年輕人的想法;以及把青年就業市場和疫情影響的資訊多對外公開。這正呼應了智慧城市要從下而上、群策群力建設宜居城市的信念,也是香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