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借鑑獅城 建設「智慧香港」 - 明報

網上版請按此

借鑑獅城 建設「智慧香港」 

香港第五波疫情減退,新特首也快將走馬上任,令人覺得是時候再出發。

過去幾年,在討論防疫抗疫政策措施、如何打造創科中心上,我們側重背靠內地;但香港的價值和獨特性,其實建基於國際化。而說到區內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一直與新加坡叮噹馬頭。

過去10 年,新加坡已從「亞洲四小龍」之一,蛻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都會。不論是全球智慧城市排名抑或運用創新科技上,都廣受認可,而且人均「獨角獸」(估值達10億美元而未上市的初創公司)比例,除了以色列外全球最多。香港要趕上,不妨借鑑該國成功之處。

倍增有限資源

新加坡跟香港一樣,都是沿海城市,而土地面積亦相當有限。香港一直着重土地資源,其實海洋也是我們的強項之一。面對珍稀資源,獅城首先要掌握詳情,才盤算如何善用。

海洋重要,除了因海牀能吸納陸地兩倍的碳排放量,有助緩減氣候變化,海水溫度、含氧量、含鹽量和水流變化等數據的用途更是繁多——由海岸用地和填海規劃、海水化淡設施和污水排放協調、海底電纜和管道部署、海運航道和港口設計、漁業管理和保持生物多樣性、旅遊業發展,到市民的水上康樂活動等。

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MPA)在2019 年開始,便開發集合陸地、海洋和沿海數據的資料庫,並建設了一個叫「GeoSpace-Sea」的虛擬分身(virtual twin),令數據能以2D 和3D形式顯示,供當局實時監測沿海和海上活動,以及促進發展。GeoSpace- Sea的數據來自包括當地水務、建屋發展局等11個政府部門。

在香港,市區重建局計劃發展人煙稠密的油麻地和旺角區,既要滿足居民的原區重置願望,又要增強綠化面積和提升易行度,甚有難度。有建議當局可如日本、南韓及新加坡般發展地下空間,把商業活動及行人路向地下發展,冬暖夏涼有助帶旺商業活動,也可大幅增加重建空間。然而前提是要為地下空間建立一個全面數據庫(包括地質和地下公用設施管道),或稱空間數據基礎設施(SDI),這有賴眾多政府部門協作。

特首選舉當選人李家超強調「基建先行」,如果政府能仿效新加坡連結內部數據、提升基建規劃效能,新的一頁有望打開。

由初創到獨角獸

《經濟學人》指,全球擁有最多「獨角獸」的12大城市中,新加坡位居第七。打造「獨角獸」的多種要素、政策是否與時並進,對挽留人才和吸納資金也非常重要。與跨境支付專家、香港金融科技行業協會會長李國樑交流時了解到,最近幾年新加坡的金融科技政策由於更切合數碼經濟商業模式,吸引了不少「獨角獸」在當地設立亞太總部,全球的金融科技人才也自然匯聚。

以個人跨境匯款為例,據顧問公司安永估算,今年全球跨境支付總額可達156 萬億美元,預計到2023 年,手機的移動錢包在電子商貿佔比可增長到超過五成,成為跨境支付範式轉移的主要動力。

面對這樣的巨大商機,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2020 年1 月推行《支付服務法案》(Payment Services Act),逐步把7 種支付業務範圍收歸一個發牌框架之下,當中還包含數碼支付代幣(digital payment token),即虛擬貨幣。即使資金不流經新加坡,凡由新加坡支付服務供應商進行資金轉移,一概受MAS監管,須符合金融機構的反洗錢等合規要求。這個牌照有利合規的跨境支付公司推廣業務,以及跟其他金融機構合作。

反觀香港,銀行由金管局監管,跨境匯款公司(找換店)則是海關負責發牌,不利金融服務的數碼轉型。要助本地初創開拓跨境匯兌和支付服務,及吸引全球支付公司來港,以至探索虛擬貨幣支付,政府是否應如新加坡般,有計劃地把支付業務包括跨境匯款(MSO)、儲值支付工具(SVF)、加密支付等作整合監管和規劃,以更好把握全球商機?

無eID不成智慧城市

數碼個人身分(eID)是智慧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目的是方便市民享用網上服務,也讓政府推進利民的電子政府服務。

新加坡早於2003 年推出數碼個人身分「Singapore Personal Access」(簡稱「Singpass」),之後不斷擴展服務,今天它是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前年5月開始更加入數碼身分證,用於幾乎所有政府服務——從看醫生(預約和診所登記)、公共圖書館借書、進入政府建築物登記、領取護照、預約建屋發展局的組屋到領取門匙。而程式內有個人資料「Myinfo」,用戶一掃二維碼便可快速填寫網上表格或授權分享某些個人資料。保安設定包括密碼、指模和樣貌等。當局希望私人機構如電話公司和銀行,也用此代替塑膠身分證開戶。

不過有些場合仍需實體身分證,如結婚、考試(因不許攜手機),服役期間也須交出實體證件。

目前逾九成市民已擁有Singpass 戶口,程式用戶則有320萬,每年個人和企業用量逾3億次。

香港的數碼個人身分(正式名稱是「智方便」) 於2020年底推出,截至去年底,登記用戶也超過100萬。當局指「智方便」可用於「常用政府及公私營機構網上服務超過160項」,但查2021 年政府十大最受歡迎的應用程式中,僅排第六的「醫健通」和第九的「香港政府通知你」需使用「智方便」,市民沒有明顯誘因下載及使用數碼個人身分。

可是,如果使用了「智方便」,車牌續期不用排隊,可優先領取第二期消費券,或Staycation有額外折扣,是否可進一步鼓勵市民應用eID?

這些全賴大家集思廣益,也需要各政府部門加緊溝通合作,新特首才能做出好成績。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